上文提及香港家長在為子女轉讀本地國際學校時所考慮的三個因素外。除此之外,就讀國際學校所需的費用,家庭經濟能力是否足以承擔,這也是重要的考慮。
香港的國際學校按自負盈虧的模式和市場運作的原則營辦,所有開支均由學校自行承擔,為配合教學、學校發展、改善設施和基建工程等的財務需要,部分本地國際學校校會透過借貸和推行籌集資金計畫,包括債券、建校費、提名權費等形式,籌集相關經費。
本地的國際學校是私營的,收費種類多是不爭的事實。由申請入學開始,家長先要繳交報名費,有些學校亦會收取評核費(Assessment fee),即是入學測驗及面試費,每項由一千元至四千元左右。至於學費,每個月至少一萬元是已經是最低門檻,一般每學年收十個月學費。
除了每年學費十多萬元外,還有幾種入學用,部分國際學校其獲錄取的學生必須購買其中一項:
1. 債券(Debenture),即是家長向學校提供無息貸款,介乎二十五萬至六十萬元之間,有些學校會退還此費用。
2. 資本證書(Capital Certificate),可達一百萬元或以上。
3. 「提名權」(Nomination Rights)或繳付資本建設費(Capital Levy),不可退還,有一次性和年付之分,每年介乎兩萬至六萬元之間,直至畢業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