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國際學校裏,中文科目都是被定位了跟法文、西班牙文等一樣,列為第二語言。由於很多家長比較關心子女的中文學習,恐怕這種程度會太淺。
以今天中文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中文科目是受國際學校重視的,所以它們所有都設有一套系統性的中文科目教學綱目;但國際學校的教學目的,當然有異於本地學校作為第一語言程度的要求。畢竟,國際學校的中文課程,學習目的是通過學習中文,培養學生的中文能力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欣賞,它們多以普通話教中文,文字上則是繁簡字體都有使用。
本地國際學校小學及中學中文課本,有的是由本地津貼學校教科書出版社編輯的。教材內容都經過修改,根據非華語學生的需要,增強了音效和漢字輸入,包括語音學、詞彙、句型、語法和話語的研究。比較程度上, 國際學校中文課本第七年級(等同本地中學一年級) 的中文程度,等同本地小學的五年級程度,不過文言文及成語都不太多;而功課方面,每周有作文,有少量默書及測試,也要寫周記,教學內容應用性比較強。
至於中文評估方法,或中學文憑考試,絕大部分香港的國際學校包括英基、哈羅、德瑞、漢基,以至耀中、韓國國際學校國際部、蘇淅國際部、蔡繼有、維多利亞,港青基信書院等,都會安排學生在第十或十一年級時,考IGCSE的中文試為目標,考試局則是英國老牌劍橋國際考試局(CIE)或Edexc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