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初停課起,已有學校利用不同方式遙距授課。但學校財政資源差異、教師資訊科技知識水平有別、基層家庭存在電子設備鴻溝等因素,「停課不停學」的成效不一。對學校而言,最容易的操作是把教材或練習放上諸如E-class的平台,讓學生下載完成後再上傳內聯網。假若只是停課一至兩周,這種模式並無不可,但停課時期數以月計,學校必須更新教學內容,否則會令學生失去寶貴的學習時間。
學校要加緊更新教學內容,就不得不需要教育當局提供適切支援。然而,不少教師認為,教育局在停課期間所提供的支援過於簡單,只是發布不同電子學習平台的使用教學、讓教師掌握最基本的操作和技巧。例如,工聯會屬會教育工作人員總工會日前(2月27日)有項調查顯示,有八成受訪教師認為局方沒有提供足夠支援,因為他們以往未經相關訓練,所以在製作教材及實時教學等方面都遇到不同程度的技術困難,例如不熟悉「Zoom」及「Google meet」等視像會議的操作,在使用免費版軟件時又受到不同限制等;工會認為,局方要有效實踐「停課不停學」,必須為學校提供足夠教學配套,例如購買付費互動教學軟件。
由於停課時期以月計,巳嚴重影響課程進度。校方唯有紛紛要求老師親自拍攝教學影片、以聲音導航錄制教學簡報,再讓學生按影片的內容完成網上功課或網上討論,而有資源的學校更已安排教師透過軟件進行實時教學。有教師不惜化身手舞足蹈又妙語連珠的「KOL」,並要在教學影片中加插不少笑話,以免學生因為欠缺互動而感到乏味,甚至因而失去學習動機。
不過,教師的用心良苦,也未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往日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從學生的眼神及回應等,洞悉他們能否吸收教學內容;當下的電子教學中,無論錄製影片抑或實時教學,都減少了師生互動,令教學變得單向。再者,中小學生大多心智未成熟,未必能夠有效自律自學,因此又少不了家長的從旁協作和監督,某程度上也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事實上,良好的師生關係和有效的溝通習慣,正正是遙距教學成功的關鍵。如果說,教師平時的教學模式本身就令學生提不起興趣,那麼即使遙距教學也難有成效。電子教學固然有好處,但仍無法取代面授課程,尤其一些實行learning by doing或是learning by experiment的學校,更注重從課堂活動中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及溝通技能,而不止於傳授知識。
突如其來的「停課不停學」,正好給了學校一個契機,好好思考如何有機結合課堂學習和電子學習,後者的重點往往不在於教師傳授了多少知識、課程能否追得上、教學模式有多新穎等等,而是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下,怎樣把以「學生為本」教學做得最好。事實上,網上教學不一定是單一教學,拍攝短片也不一定是沉悶冗長,如果可以從中啟發學生思考,為復課提供基礎知識,待學生回校後以此延續高階的課堂活動,也未嘗不可。
內容節錄自《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