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愈來愈多家庭計劃移民,加上可預期本地學制未來將迎來改革,近期不少家長更關心子女就讀國際學校的事宜,希望提前為子女做好準備。
不論對於現時正就讀幼稚園以至初小的小朋友而言,轉校也是一項對成長有莫大影響的經歷, 家長在作出安排時也遇上很多困惑。
家長應先了解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的教學模式有甚麼分別。
在香港,大多數國際學校的小學都是以IBPYP或英國教育課程作為學制,而兩種學制的共通點是探究為本的教學方式(Inquiry-based Learning)。學校會鼓勵學生多發問、多思考及自我探究,目的是讓小朋友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學習解難、發掘新事物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向他們灌輸知識。 國際學校的教學宗旨自然有其吸引的地方,但實現起來又是否如想像中一樣呢?這就要視乎老師的資質及教學能力了。由於國際學校較為崇尚自主學習,在「學」與「習」之中傾向「學」的部分,也就是指學生需要從零到有吸收知識,老師除了需要因材施教外,更需要因應每個學生的學習模式、思考方式及觀察力作調整,以不同的方式應對學生的發問,因此國際學校學制對於老師的要求相當高。
相反,傳統學校則多數以「習」為教學主調,先向學生傳授不同學科的道理和理論,再以多方面的操練來令學生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自然能夠令學生掌握更多知識的原理,但卻失去了培養了自我探索新事物的機會,對於將來在社會上應對課程知識以外的範圍就有機會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