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家長的認知中,以英語作為主要語言的國際學校,其中文水平想必會比想自傳統學制的學生較弱。這當然是一個無可厚非的事實,但其實也有部分國際學校的課程設計中也有不少與中文相關的元素,務求讓學生能夠在兩項語言上都有所發展。
在香港,漢基國際學校(Chinese International School)以及弘立書院(The ISF Academy)都是比較注重中文的國際學校,若學生一直留校升讀,甚至可以選擇 IB 中國文學 (IB Chinese A Literature) 作為主修科目,而且取得滿分7分的成績機率也不低。
除了這兩間國際學校外,英基學校協會(English School Foundation, ESF)也有開設以程度分班的中文課程,包括中文作為附加語言(Chinese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CAL)、中文作為第二語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以及中文作為第一語言(Chinese as Near Native, CNN),為不同需要的學生教授中文。若家長選擇為子女安排轉讀英基學校,也要留意該分校教授中文的老師師資,以及是否有提供相應程度的中文課程,以便子女更快適應新環境。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香港主要以廣東話教學為主,但國際學校的中文課程大多以普通話作為主要教授語言,而且採用簡體字為主。家長也不應預期學生在國際學校修讀中文,能夠達到在傳統學校接受中文教育的程度,但若希望子女增進中文水平,也可努力自學,多看書、多寫作,同樣能夠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