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不同往日,現在不止是擁有財富與權力的家族才會送子女到國際學校讀書。愈來愈多能付得起學費的中產人士,以至「港漂」的內地精英,都對國際學校教育感興趣,以便子女銜接國際大學教育。畢竟,香港的傳統教育制度已被標籤為「功課多、考試壓力大」,不少家長希望子女在學校生活方面沒有太大壓力。
父母每年支付十多萬至數百萬元的學費和債券,為的是讓子女接受不一樣的教育。很多本地家庭讓子女從小就入讀國際學校,也有些希望子女先在本地學校完成小學,打好中文讀寫基礎,然後再插班轉讀國際學校。
家長選擇轉校的理由很多:不少家長具有外國背景、相信全球一體化,也期望子女成為具國際視野及競爭力的國際公民;其次,家長都希望子女能在國際學校接受英語教學;學習更廣泛、且獲國際認可的課程 ( 如國際文憑IB );與國際大學有更好的聯繫;成長於側重批判思考、國際化的環境等等;更重要是令子女具備國際公民質素,即是懂多種語文、能掌握新資訊科技、思維及國際化視野,以及了解及尊重不同文化。這些都是比主流學校優勝之處。
本港不少國際學校設有宿舍,如家長有意安排子女未來負笈海外升學,不妨考慮讓子女先從本地的國際寄宿學校體驗一下,「這樣便能夠觀察子女是否適應學校多元教學模式、享受與不同國籍的人相處和參與課餘活動等情況。」
無論家長基於甚麼理由選擇送子女讀國際學校,有一點務必留意:本地國際學校質素實有差異,選校時應考慮學校的課程內容、未來課程銜接,並了解整體學校風氣、學生表現、師生關係等,切勿只看名氣和收費高低,去衡量學校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