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港學生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的成績優異,破紀錄誕生一百三十名狀元,吸引更多本地家長考慮讓子女選讀IB課程。其實所謂的IB課程,除了有較為人熟知的IBDP(大學預科項目),還包括了PYP(小學項目)和MYP(中學項目)兩種課程,而設有IB課程的學校學費普遍較高。
IB的優勢
由國際文憑組織(IBO)設立的國際文憑課程(IB)愈來愈受家長注意,希望讓子女跳出傳統DSE的教育框架,循另一路徑踏上知識的大道。儘管愈來愈多學校都已開辦IB課程,但畢竟這個課程在香港仍屬新鮮,因此仍然吸引不少家長及學生希望有更深入的了解。
世界公民的願景
國際文憑以「國際」命名,顧名思義是以走向世界為課程的願景。就著這樣的願景,IB中的許多學科都以裝備學生成為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的基礎而設計。IBO在課程指引中也特別設立十個學習者培養目標(Learner Profile),指出其課程主要是為了培訓學生成為探究者、思考者、交流者、反思者,同時有處事的個人原則、擁有廣闊的胸襟以及淵博的知識,並具有同情心、敢於冒險及全面發展的毅力和精神。IB學生將會透過課程,令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不論身處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夠快速適應。
因應這些學習者培養目標,IB學科的設計往往都會以放眼國際的角度,來闡釋一些知識的邏輯及原理。以經濟學為例,學生在研習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時,往往不單單探討香港一個地方的政策發展,而是要與其他國際化都市作比較,例如香港與新加坡在科技發展上的方向,對於全球化發展有何差異等,讓學生了解地球村和而不同的共同理念,跳出思維框框,放眼國際。
學術外的全人發展
除了在學科加入國際化元素,IBO也要求學生能夠在學術以外也能夠達到全人發展。IBO在IB的課程設計中特別加入了CAS元素,即創意(Creativity)、活動(Activity)及服務(Services),學生需要在修讀IBDP的兩年內完成一定的CAS時數,才能夠順利獲得一紙IBDP證書。
透過CAS,學生可以嘗試籌備不同的計劃,例如從零開始組織一個新學會,學習如何建立組織架構,如何以不同的策略招收會員,一切都由自己親自探索,而過程中所學到的將能讓學生處事更加成熟。
不少家長或學生都會擔心,認為這些活動都只會由校內的高材生所主導而欠缺機會,但重視學生全人發展的IBO往往會要求學校鼓勵每位學生作出不同的嘗試,更會定期組織探訪弱勢社群等活動,讓學生透過這些服務學習為他人著想,更懂得關心別人。
在校園內看世界
透過在學科的研習及CAS的體驗,學生很容易就會受到IB的國際化氛圍所感染,漸漸培養出對國際形勢的興趣。不少IB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留意香港以外的消息與新聞,關心這個地球村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構建出自己的世界觀。
在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後,學生就能夠在校內的作業中應用相關學問,其中由自己命題的內部評核(Internal Assessment)作業及延伸論文(Extended Essay),更是反映學生放眼世界的自學能力的體現,也能夠展現出成為「世界公民」的適應力。
基於國際化的願景,現時開辦IB課程的學校都採取國際化的招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在「校園內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