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等競爭觀念在家長心目中根深柢固,往往忽略子女的成長需要。教育局於上周向全港幼稚園公布新編訂的《家長教育課程架構》,鼓勵學校參考課程架構,按校本情況選擇與設計家長教育課程或活動。有參與學者指,架構建議家長採用適合子女的教育方式,而非盲目追求「優質」教育。當局新學年將推出額外資助,協助幼稚園啟動家長教育課程。
新編訂的《家長教育課程架構(幼稚園)》,以四葉草比喻兒童發展,涵蓋「認識兒童發展」、「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促進家長身心健康」及「促進家校合作與溝通」四大核心範疇。以「促進家長身心健康」為例,提到家長身心健康與兒童發展的關係;「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則指出,採用以兒童為本的育兒方式,能有效促進他們自主、主動及創意的特質。
因應課程架構出爐,當局新學年將向幼稚園提供一筆過五萬至六萬元的額外資助,協助校方啟動有系統的家長教育課程,本月底亦將舉辦三場簡介會,向幼稚園及其他持份者簡介課程架構設計及內容。學者參與的項目團隊在去年九月至今年五月間,進行了兩輪共七場聚焦小組訪談,以及量化橫向問卷調查,以整理適合本港家長的育兒策略。課程架構將每三至五年檢視一次,倘有需要會進行調整,以切合不同時期的家長需要。
課程架構提出實質的建議,例如採用「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非盲目追求「優質」教育,有些小朋友起步較慢、學習不太好,未必適合就讀較為催谷學生的幼稚園,即使這些學校報稱為『優質』。此外,父親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亦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以往學校對於家長教育的內容或現分歧。現課程架構有別於以往只是校長認為有需要,而是由團隊研究得來,可提供理論基礎,讓學校設計相關課程,「絕對幫助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