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有十六所學校開辦該課程,五年制的IB MYP為十一至十六歲學生而設。課程由八個學科範疇組成,包括語言及文學、語言習得、個人及社會、科學、數學、藝術、健康與體育和設計。IB MYP的特色是以概念先行,學生透過認識不同概念,學習演繹概念的不同方法,繼而靈活運用。
課程重視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找出其探究問題的答案,最後作出反思。課程同時要求學生將概念與現實世界連結,範圍可涵蓋科學與創新科技、全球化、可持續發展和文化等。學生又會參與跨學科學習,以靈活運用不同學科的概念。
課程評核除了定期的校內評估,學生必須在課程結束前完成Personal Project(個人研習),於感興趣的範疇以不同形式呈現成果,例如模型、設計作品和小說等。
香港開辦IB MYP的十六所學校中,有十三所為國際學校,包括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CanadianInternational School of Hong Kong)及香港墨爾文國際學校(Malvern College Hong Kong)。
對事實抱疑問實踐概念
香港墨爾文國際學校創校校長李諾斌博士認為,IB MYP着重學生如何對facts(事實)產生疑問並進行探究。以老師給學生閱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或戲劇為例,教科書可能只用一種方法解讀或演繹作品裏某些詞語或句子,學生則要學懂質疑並尋找不同資料,找出其他演繹方法的可能。
重視跨學科單元
IB MYP有固定的學科範疇,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每科在一年內會按照約四至九個單元展開學習,但學生每年最少有一次跨學科單元研習,希望他們學會靈活運用知識。該校各科老師會於跨學科單元研習開始前,策劃哪些學科可合併實行研究,並定期跟進各自課堂的內容和進度。過往科學和地理科曾合作研究海洋垃圾的源頭,學生親往沙灘考察,從科學角度研究該處的微生物和辨認環境的非生物因素,了解塑膠或其他廢物帶來的環境污染;從地理角度則利用地圖輔助,了解附近的土地用途及社區活動,學生也會了解水流,從不同角度分析垃圾來源。
助學生適應過渡期
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的六至十年級會修讀IB MYP,去年開始為六至八年級(屬過渡階段,Transition Years)的學生增設為期一至兩周的「迎新」活動,希望學生及其家庭能在舒適的環境下開展IB MYP旅程。內容包括向學生介紹課程包含的元素、期望、學習進程所鍛煉的技能,以及加強學生彼此及師生間的認識。
透過協作了解進度
香港墨爾文國際學校則重視孩子、老師與家長之間的協作(Collaboration),所以該校鼓勵家長共同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李諾斌博士說:「學校舉辦很多由校長、資深老師和班主任主講、跟IB相關的會議供家長參加,令他們清楚明白IB的Ethos(精神)和教學方法。」老師又會定期跟家長以電郵方式聯繫,有些可頻繁至每天聯絡;學校並安排家長參與由老師或學生主導的面見環節,學生會跟老師和家長分享正在學習的內容和進度。
學校可另選評核方法 達標學生獲頒證書
除了必須完成的個人研習,推行IB MYP的學校可額外選擇讓學生參與eAssessment(電子評估),香港墨爾文國際學校便有此做法。eAssessment的第一部分為Onscreen Examination(綫上考試),由學校以外的考官評核;第二部分為ePortfolio(電子作品集),經內部評核後,分數再交由官方調整,不同科目實行的方式各異。如學生在eAssessment總分五十六分中取得二十八分或以上,並在每個評估部分取得第三級或以上,便符合資格取得IB MYP證書。李諾斌博士表示,香港墨爾文國際學校在今年五月的eAssessment中取得的平均分為四十四分,合格率達百分百。
註:以上資訊以學校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