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許多學校都引入 IB 課程 (國際預科文憑課程),讓家長在為子女安排升學路途上有更多的選擇。
然而,學生在修讀IB課程會遇到甚麼挑戰呢?以下就為大家分享幾個有關IB課程的挑戰,讓各位家長得以參考。
挑戰一:時間分配
相信大多數讀過IB的同學,都會明白到這個課程所面對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分配時間。
那麼,時間分配為何對IB學生來說這麼困難呢?
這是由於IB課程與其他課程在學制上就有所不同。
英國的A-Level課程學生普遍讀3-4科, 美國的AP課程學生普遍讀4-6科,而IB學生則需要應付六科,相比之下自然有更大的壓力;同時,在學業以外,IB學生更需要完成一項IB獨有,名為Creativity、Activity和Service(簡稱CAS)的要求,在課餘時需要離開課室,到社會進行服務及參與不同活動。CAS在IB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需要完成至少一百五十小時的CAS時數才能夠畢業。
此外,IB學生亦需要撰寫一篇名為Extended Essay(EE)的學術論文,同樣對學生能否畢業有決定性的影響。儘管英國的A-Level課程有著相似的EPQ作業,但卻只屬選修項目,相比之下IB硬性規定的EE就更重要了。
從學科數目、課外活動時數及硬性規定的EE上看,IB課程的科目無疑比其他課程多,學生同時更要在兩年的課程內兼顧報讀大學的各項程序,因此對學生分配時間的功力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挑戰二:課程的範疇
IB課程的設計,是要求學生涉獵不同的學習範疇,因此學生除了需要就讀兩個語言學科以外,更需要修讀數學、科學及人文科學等,從學術層面而言可說是非常廣泛的。
相比之下, 在A-Level、AP或DSE,學生都可以選擇修讀文科或者理科,例如較擅長於數理邏輯的學生,就可以只選擇物理、化學、生物或數學等科目,而不一定需要讀文科等科目。
相反,IB課程就沒有給予學生太大的選科自由度。即使學生在數學及理科明顯較強,也同樣必須就讀文學及語言科目。
因此,以選科的廣度作比較,IB課程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項巨大挑戰。畢竟未必每位學生都有著全方位的能力。但從好方面看, 即使理科較強的學生未必有很好的文筆,但IB課程內容大多重視寫作,在兩年的時間內終究會讓他們的寫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進步,然而也無疑是對剛踏上IB之路的學生一項艱巨的挑戰。
挑戰三:校內評估
第三項挑戰同樣與學術層面相關,也就是在IB公開試以外,學生需要面對的校內評估,亦即「Internal Assessment」,簡稱IA。
IB課程的每一個學科,都會設有各自的IA,分數約佔科目總分數的百分之二十。然而,校內評估的內容到底是甚麼?
以下是不同學科的 Internal Assessment (IA) 例子:科學科學生的IA需要撰寫實驗報告(Lab Report),經濟科的學生就需要找出三篇新聞報導,然後各寫一篇評論 (Economics commentary);數學科學生就需要自行想出一道有趣的數學題,然後進行研究及實驗,再以一篇二千字的報告說明如何進行探究(Exploration),以及得出的結論等。
從上述的例子可見,IA的要求並非單純回答「是」與「否」便可完成,亦不是單憑計算算式就可取得理想分數的作業,而是需要學生進行全方位思考。
因此,若學生選擇IB,在面對IA時將會面對重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