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家長讓子女入讀國際學校,享受活潑多元的國際課程,希望子女學好英語,有利將來海外升學發展。但原來受到語言限制,「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小朋友入讀國際學校後,英文、學術的學習有機會遇上5大困難。家長選擇國際學校時,必須留意學校是否能針對相關問題,作出支援。
1. 學術英語能力較弱
香港小朋友一般學術基礎不錯,英語能力也有一定程度,能進行簡單日常溝通,然而進入國際學校,全部知識轉換成用英文教授,各科都有大量平日不常見的學術單詞,需要重新學習。許多學校缺乏「學術英語」的相關支援,小朋友必然感到吃力,對英語運用的信心亦會受打擊,不論英文科或其他術科的學習進度都會被拖慢。另外,國際學校多以學生課堂表現及簡報作成績評估,本地學生或因學術英語能力不足而較「蝕底」。
2. 怯於開口參與討論
小朋友習慣傳統學校「坐定定聽老師說」的學習模式,不慣於在課堂表達自己,轉讀國際學校後,教學模式改變,老師扮演「引導者」角色,小朋友要更多參與討論及分享,本來已不容易;加上一下子換成全英語環境,身邊同學又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或令小朋友更怕開口說話,有可能會經歷數週甚至數月的「靜默期」,英語能力自然難以達到預期進步。
3. 課程系統難兼顧不同程度的學生
大部分國際學校的課程設計,都傾向「主題式教學」,尤其是英文科的課堂,不會按學習重點去劃分,課程系統與一般傳統學校不同。對於本身並非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生,或較難循序漸進掌握語文知識,難以投入英文課堂的主題學習。事實上,每個學生發展速度不同,入學時學校應先評估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支援及制定個性化語言目標,在教學上亦需兼顧不同學生的差異。
4. 缺乏英語語法基礎
毋可置疑,小朋友適應及學習能力高,進入全英語環境後,口語及聽力較容易有進步,也許不難做到流暢對話,但做功課、考試卻會「見真章」,皆因欠缺英語語法基礎,下筆答題目、寫作自然有難度。而愈高年級,答題內容愈長,愈要求學生掌握紥實的語法根基。因此,學校的英語支援,對「非以英語為第一語言」學生的學業表現及成績有直接影響。
5. 未掌握英語學習技能
除了基本讀寫能力之外,學生還要有三大英語學習技能,才能適應國際學校的學習。首先,學生經常要閱讀指定書目,然後在課堂討論,若欠缺快速閱讀英文的能力,便難以投入學習過程。
第二,國際學校課程著重啟發性,學生須要有足夠的英語理解力,才能抓緊課堂的教學重點。
第三,抓住學習重點後,學生不僅要運用邏輯分析力去總結自己所學,更要有語言表達力去歸納與報告,才令整個學習過程更完整。
學校需要幫助學生建立以上三大能力,同時必須在學術課程設計上顧及不同學生需要,例如:將任務分成更易於管理的步驟,適時提供支援,並且將「批判性思維練習」融入英文科課堂中,令學生習慣以英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