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是全球認可的課程,考生除了可申請外國的大學外,還可透過非聯招入學辦法( Non-JUPAS )申請本地大學。在IB的制度下,學校的老師會根據考生在校內課堂作業和模擬考試中的表現和成績做出評估,並給予考生預測成績(Predicted Grades)。而作為收生過程的一部分,大學會根據考生的預測成績作為「有條件取錄」的依據,條件是考生在放榜後的成績,必需符合校方對該學科所訂的入學標準和要求,才會被正式取錄。
因此,IB考生是按IB學制下的預測成績申請本地大學,「有條件取錄」的通知,通常在3月開始發放,因而產生疑似「走後門」的誤解 ; 實際上,正式取錄是有待放榜成績才能確定。
假如期望獲得本地大學「有條件取錄」,有以下4個小貼士可以分享:
學術成績:
在IB課程中,取得優異的學術成績是提早獲得大學取錄的關鍵。IB校內中期考試的成績尤其重要,考試一般在聖誕節前後與農曆新年前進行,而這個考試將會定奪考生大部分的預測成績。做好資料搜集由於每所大學的取錄要求可能會有所不同,學生不僅要研究目標大學的概況,還應詳細瞭解每所大學及特定學科對於「有條件取錄」的標準和要求,並做好充分的學習和準備。
個人陳述:
考生需要寫一份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 介紹自己,一篇好的個人陳述必須呈現出學生的目標與大學課程之間的關係,同時能展現他/她對這個學科的興趣和熱情、相關知識、個人優勝之處,以及未來的職業志向等。學生若然有相關的實習經驗,可為自己增加勝算。
推薦信:
學生若能獲得老師或其他學術導師的推薦信,也是被提早取錄的因素之一。學生應選擇了解自己的強項、能夠提供有關他/她個人質素和學術的積極評價的師長撰寫推薦信。
個人簡歷:
簡歷基本上是描述所有課外活動的大綱。參加學校、社團或志願組織的活動,及展示個人的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社區參與精神等,均有助突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興趣。總括而言,提早獲得大學取錄未必是每個學生必然的任務,較為保險的做法是多報幾間本地大學,選擇不同的學科,以增加及保障自己入讀大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