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升中派位的不合理性 (作者:詹汉铭校长)
今年升中派位结果已于七月上旬揭晓,接近九成小六学生获派头三志愿,但仍有一成学生未能获派心仪中学,可能需往“叩门“,希望最终能入读心仪中学。无论结果如何,我相信只要努力,一样可以好好读书,凭自己努力,顺利考入大学,不要因一时的失望而放弃。
升中机制已沿用了一段时间,期间不少校长、教师、教育界不同议会和家长也曾向教育局反映现行机制的不合理,希望局方能改变现行机制,可惜到今天似乎仍未闻楼梯响,究竟要到何年何月,此不合理机制才会消失?是否连检讨也不能进行,让不合理现象持续下去?
为甚么我会认为此机制不合理?数年前我已提出过,试问一个如此重要的升学机制,每年影响着成千上万小六学生升学的关卡,为何不是凭自己的努力来决定,而是靠四年前的师兄和师姊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合理吗?绝不合理。由此机制推出的第一天开始,我已质疑有关处理的不合理性。教育局强调此机制不但可减少学生压力,而且基于学校的水平一般不会有太大升跌,所以是合理和理想的。我不同意此说法,我想指出,一般小学,除了私立或直资学校外,是没有收生自主权,因此,每一间学校每一年学生的表现也必定有所不同,有升有跌是十分平常,为何四年前的学生会与四年后的学生一样?可以影响四年后学生的命运?另外,四年时间,学校也可能有很大的改变,如进步了,但受制于此机制,未能及时反映,派位情况没有改善,这对于此等学校公平吗?相反,若学校表现退步了,但受惠于此机制,派位不受影响,又合理吗?
试想像,如果考DSE时,学生的成绩是以其师兄和师姊的成绩来衡量,来作调整,决定入读那所大学和学科的次序,而非单靠自己实力与同期考生一起竞争,不知大家的反应是如何?是否仍认为此机制是合理?一个并非纯粹单凭自身实力而决定结果的升学机制,无论怎样包装,也不能让其合理化。学界已多次向教育局提出希望尽快检讨及改变现有升中派位机制,可惜局方仍充耳不闻,只重复强调现行机制的低风险和合理性,并没有认真看待学界,特别是小学业界的意见。
年复一年的拖下去,影响着每年数以万计的小六学生,让其不能只凭自己实力入读心仪中学,合理吗?公平吗?希望教育局真心的了解现行机制的问题,尽早改变,让学生和学校在一个公平的机制下竞争。
文章转载自《Oh! 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