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等竞争观念在家长心目中根深柢固,往往忽略子女的成长需要。教育局于上周向全港幼儿园公布新编订的《家长教育课程架构》,鼓励学校参考课程架构,按校本情况选择与设计家长教育课程或活动。有参与学者指,架构建议家长采用适合子女的教育方式,而非盲目追求「优质」教育。当局新学年将推出额外资助,协助幼儿园启动家长教育课程。
新编订的《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幼儿园)》,以四叶草比喻儿童发展,涵盖「认识儿童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发展」、「促进家长身心健康」及「促进家校合作与沟通」四大核心范畴。以「促进家长身心健康」为例,提到家长身心健康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促进儿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发展」则指出,采用以儿童为本的育儿方式,能有效促进他们自主、主动及创意的特质。
因应课程架构出炉,当局新学年将向幼儿园提供一笔过五万至六万元的额外资助,协助校方启动有系统的家长教育课程,本月底亦将举办三场简介会,向幼儿园及其他持份者简介课程架构设计及内容。学者参与的项目团队在去年九月至今年五月间,进行了两轮共七场聚焦小组访谈,以及量化横向问卷调查,以整理适合本港家长的育儿策略。课程架构将每三至五年检视一次,倘有需要会进行调整,以切合不同时期的家长需要。
课程架构提出实质的建议,例如采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非盲目追求「优质」教育,有些小朋友起步较慢、学习不太好,未必适合就读较为催谷学生的幼儿园,即使这些学校报称为『优质』。此外,父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以往学校对于家长教育的内容或现分歧。现课程架构有别于以往只是校长认为有需要,而是由团队研究得来,可提供理论基础,让学校设计相关课程,「绝对帮助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