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上IB之路 – IB 课程的挑战 (一)分享了有关修读IB课程的几项挑战, 包括: (1) 时间分配, (2) 学科涵盖广泛性以及 (3) 校本评核的要求。这些分享主要以理论为基础。以下想换个角度去分享修读 IB课程的挑战。
必修文学科
IB的中国文学课程(IB Chinese A Literature)需要以评论角度去剖析文学作品,就绝非仅仅拥有好文笔就能做到。需要运用另一视角透视文学作品,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并透过文字去准确表达这些作品背后的思想,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绝不是单纯灵活运用语言就能解答。然而,IB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需要修读六科,而其中一科必须是文学类的科目,因此IB学生少不免会遇上同样的情况,文学科是需要一段长时间才能逐步掌握的学科。
跳出框框的校内评估
上篇与大家分享了校内评估(Internal Assessment) 是IB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不少IB学生而言,IA往往是课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举例来说,如果选读地理科,当中的IA需要进行大量实地考察(Field Trip)工作,并就当中收集的数据进行研究。从决定题目、进行实验的方法、诠释数据数据,直到得出结论,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周详思考。 虽然过程中需要应用大量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但部分学生可能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仍感到远远不足,而这一点正是IA的困难之处。由于整项作业并未设有任何可供依循的框架,学生需要透过不断思考、调整,才能得出解决的方法,而这也让IB与A-Level及AP等课程与别不同的地方。
不设方向的拓展论文
IB课程的最后一项挑战,是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以四千字为限的拓展性论文(Extended Essay,简称EE)。学生需要自行选择论文主题,又或者撰写一篇跨学科论文,但学生于过程中需要自行完成大量数据及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整项研究及论文写作全由学生自行负责。 即使在撰写EE的过程中,学生仍会得到老师的指导,但一般只会得到数小时的基本讨论,帮助理清方向,但在过程中,老师并不会提供太多协助。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份作业显然充满挑战性。
学生可能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慢慢找到EE的研究方向。首先,学生应该先了解自己到底想做甚么,再透过清晰的思维组织实验的脉络,才逐步实现自己订立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满足字数而写作。有老师强调,「写作」只是最后的步骤,而「思考」才是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经过仔细思考,才能好好整理数据,到了最后才能一气呵成完成论文。
同时,撰写EE 亦少不免受到许多外在因素所影响。比方说,科学科的EE需要透过实验来支持成果,但实验的结果往往会受到许多无法避免的外来因素所影响,在死线将近之下,若需要重做实验,对学生来说往往也是一项颇大的压力。
综合这两期与大家分享的几项修读IB的挑战,不知道大家对于修读IB的想法有没有甚么改变呢?其实,拥有不同特质的学生,对于IB的适应能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轻易应对挑战,有的却会一直感到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