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学习IBDP的中文课程也是如此。那么在正式进入中文A课程的学习前,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好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同时能够提高中文成绩?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知
中文A语言与文学课程及文学课程会涉及文学作品的学习。这个过程不会只是简单地了解故事内容便可,而是要从文字的外层意义深入到文学内层的含义,不可避免地会使用相关的理论提供的视角来分析整个作品。所以同学们需要在IBDP阶段前多读好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对故事情节背后反映的某个问题的感知力,并且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为撰写论文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如果同学们知道自己学校会选择的作品,那就更好,比如很多学校都会选择鲁迅的短篇小说、曹禺的戏剧《雷雨》、老舍的《茶馆》和龙应台散文《目送》等,这些都可以在IBDP阶段前完成阅读,过程中标记出不懂的地方和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再利用网上资源来寻求答案。
熟悉不同文本体裁的特点
中文A涉及到的非文学文本也好,或是文学文本也罢,都不会只是一种体裁。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前去熟悉这些不同体裁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考试更常见的有评论文、广告、新闻、视觉文本等;对于文学文本,则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我们在进入IBDP课程前,可以先查阅这种文体的特色,然后在平日的阅读中感受这些体裁的特点。如散文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形散神聚」,了解以后,再去阅读《目送》,看看这本书每篇文章的「形」和「神」分别是甚么、怎么体现出来,这样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逐步深入了。
学习这些内容可能会感到枯燥,但却是提高中文水平和成绩的关键,只有将这些文体基础知识地基打好,才能建造稳固的中文大厦,于中文的世界里看得更远。同学还可以涉猎一些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如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文学理论可以提供给很多有趣的分析角度,藉助它们让我们的分析变得更深入,对IBDP试卷二和个人口试来说都有很大帮助。
了解各种术语的概念
IBDP中文A的学习离不开各种术语的概念,我们可以先去了解这些常用的术语,尤其是一些可能经常混淆的概念,好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意象」和「象征」等,这些文学术语都是经常会在分析文章时出现的,了解途径可以透过网上搜寻及参考书籍,于书店是可以买到相关的术语解释参考书,同学们不妨买来提前看看。